规章制度

苏州大学本科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指导意见

发布日期:2017-10-13

苏大教〔2017〕71号

  苏州大学课程项目(以下简称“苏大课程项目”)是我校围绕“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核心,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教学改革基本思路所实施的教学改革实践。

  苏大课程项目包括新生研讨课项目、通识教育课程项目、网络进阶式课程项目、微课程(群)项目、全英文教学课程项目等。为保障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效果,规范课程管理,明确课程项目建设的规范和要求,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新生研讨课项目建设要求

  新生研讨课是针对新生开设的研究性教学初级课程。它是在教授主持下,借助师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以师生互动、小组研讨等为主要教学组织方式的一种新型课程类型。

  一、课程建设目标

  1.通过师生互动、小组研讨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指导新生实现由高中学习到大学学习的适应性转变。

  2.使新生获得接触和探讨科学前沿问题的机会,启发学生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新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方向的知识框架等有进一步地了解,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并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课程定位

  1.新生研讨课不同于面向本专业学生和展示名教授学术水平的专业课,要重视面向跨专业学生,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突出研讨课的特点。

  2.新生研讨课不同于传授专业基础知识的普通导论课,重点不在于厘清学科线索、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而是关注基本问题,以实际问题(往往是跨学科的)而不是以学科理论体系为线索。

  三、课程团队

  由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本科教学的教授(正高)担任课程负责人,鼓励跨学科组建教学团队授课,但团队总人数一般不超过2人,团队成员可以是副教授(或具有副高职称)。

  四、授课对象

  新生研讨课的授课对象为大一新生,一般不限专业,每门课的选课人数为15-30人。

  五、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适合一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由主讲教师自行选择有研究体会的专题,注重学科交叉和学科前沿,重在启迪思维。

  六、课程教学模式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授引导、师生互动、小组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教学过程可根据需要安排讲授、讨论、实验、调研、报告等环节,强调案例、角色扮演、演讲、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将讲课与讨论、课内与课外有效结合。

  七、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采用综合性评价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出勤、平时作业、小组工作、课堂展演、课堂讨论表现、实验实践、研究报告等进行评分。

 通识教育课程项目建设要求

  通识教育注重“全人”的培养,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接触和了解多元学科,为提升公民素养、拓展专业能力和开展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一、课程建设目标

  1.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性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通过跨学科的体系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加宽阔的知识背景,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相互联系,培养学生跨领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国内外社会发展与变革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积极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

  二、课程团队

  课程负责人一名,须为本校在职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多元,教学效果优秀,课程负责人每学期在其所承担的教学班的授课量不低于50%;其中通识核心课程的课程负责人须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课程必须有不少于2人的教学团队(鼓励跨学科组建教学团队授课),团队应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且能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课程教学。

  三、课程教学内容

  1.强调知识的文化内涵,而不只是实用技巧。

  2.注重思维训练和价值判断,强调与人类经验及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不只是事实性知识。

  3.注重学科前沿和学科交叉。

  4.适合所有专业的学生修读,无需先修课程。

  四、课程教学模式

  1.课堂教学形式应避免单一的讲授式,可以根据学科特点有选择地开展主题演讲、讨论、辩论、实践/实验、合作项目等教学活动,实现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

  2.课程的每一单元都应提供适当水平和数量的相关文献,要求学生阅读并配有思考题,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3.课程对学生的写作量应有一定要求,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

  4.有效利用课程网站、教学互动与评价APP、QQ、微信等网络互动平台,建立课程交流通道,开展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

  五、课程考核方式

  1.课程作业与考题设计适合衡量预期的学习成果。

  2.课程考核采用综合性评价的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作业(例如小论文、读书报告、小评论等)、实验/实践/项目表现、期末作业/考试等进行评分,其中平时作业不少于4次。

  六、课程网站建设要求

  课程网站上要明确告知学生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活动安排、阅读书目或参考资料、课程考核方式与主要时间节点等。

  1.明确课程学习目标,要明确描述出可测量的学习成果,且明确解释学习目标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

  2.明确说明教学活动及师生互动的要求,包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网络互动、课外实践等。

  3.列出课程每一单元的阅读文本或文献目录(可具体到页码)。

  4.明确说明课程的作业要求、评分方法和相关书写规范。

  5.提供课程主讲教师的介绍及联系方式。

  6.为学生提供有助于完成课程学习的相关资源,以及学生如何能获得这些资源,如提供网站链接等。

 网络进阶式课程项目建设要求

  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网络进阶式课程则是利用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等优质课程资源,在校内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开展教学的一种课程形式。

  一、课程教学模式

  1.网络进阶式课程采用线上学习、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其中线上学习具有学习时间、空间灵活的特点,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线下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则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

  2.网上教学过程采用进阶式的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将教学过程分为若干阶段(即“章”、“节”)。在每个教学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由视频学习、资料阅读、作业、阶段测验以及专题讨论等任务组成的教学模块。

  3.网络进阶式课程应包括线下小组学习以及课外实践等环节,学生需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报告、作品等成果,在面授课堂上进行汇报或展示,并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

  4.网络进阶式课程的教学过程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而非灌输知识细节。

  二、线上学习主要教学环节及课程资源建设要求

  教学过程以周为时间节点,由任课教师统一安排。

  1.在线观看教学视频

  在视频中可设有随堂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后才能继续观看。学生在视频学习时可以发表评论,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反馈对视频进行完善、更新,以及补充文字说明或解释。

  2.在线阅读学习资料

  配合每讲视频,任课教师应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等。对于学习资料的学习效果可通过作业或测验进行检验。

  3.作业或测验

  任课教师配合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发布网上作业或设置阶段测验,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或测验并提交。题目类型不限,可以是客观题、主观题或者实地探访、社会调查等实践类题目。任课教师认定存在问题的作业,可退回学生令其重新提交。学生的作业或测验成绩将按比例计入其总评成绩。

  4.专题讨论

  任课教师不定期发起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专题讨论或问答,学生需积极参与。任课教师可将优秀的讨论回复设置为“优秀回复”。课程助教协助任课教师负责论坛的监管工作。

  5.答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困难,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答疑功能向任课教师提问,对于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任课教师可以将其设置为精华帖,供所有学生参考。

  6.期末考核

  课程期末考核可采用网上考试或作业的形式,也可组织线下集中考试。题目类型不限。学生在达到设定的学习要求后,方可参加期末考试。

  7.课程资源更新

  每学期开课前,课程应根据学科发展及学生学习反馈的情况及时更新课程资源,每学年课程资源(包括视频、阅读资料、作业等)更新比例须达到10%以上。任课教师对课程内容、学生评论等负有审查责任,并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

  三、线下教学活动安排

  1.集中面授课

  第一次授课应以课堂面授的形式进行,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每个校区安排不少于两次的集中面授课。面授课倡导采用答疑、讨论或小组研讨的形式。

  2.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外实践

  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外实践的主题应为对线上学习内容的直接体验或拓展,学习成果形式不限。倡导实施基于个体责任的小组评价,即小组学习成果得分依赖于小组所有成员的个人学习情况或贡献,以调动小组所有成员的积极性。

  四、课程考核方式

  网络进阶式课程采用过程化考核方式,其总评成绩由视频学习完成情况、作业或阶段测验成绩、专题讨论参与情况、线下小组学习成绩、期末考核成绩等组成。各部分占比由任课教师自行设置。

  五、课程网站建设要求

  1.明确告知学生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活动安排、课程参考书目、课程考核要求、课程学习的重要时间节点(如面授课时间安排等)。

  2.提供课程主讲老师介绍、助教及助教的联系方式、课程QQ群等信息。

  3.明确指出学生必需预先具备的学科基础知识或其他需具备的能力。

  4.明确说明学生在网上讨论以及进行其他形式的交流时必须遵守的礼仪与规则。

  5.明确说明课程的评分方法和相关书写规范。

  6.为学生提供有助于完成课程学习的相关资源,或学生获得相关资源的方法。

 微课程(群)项目建设要求

  微课程(群)项目是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的一种课程形式,主要开设范围是必修课程。“翻转课堂”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路径,它以微课为主要载体,将知识传授过程放在课外,而课堂上则以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

  一、项目建设总体要求

  课程应对课程内容重新进行“顶层设计”,针对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课程的测评方法,选择适合开展翻转式教学的知识点录制成微课,并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在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与促进者;学生从被动的内容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二、课程资源建设

  1.以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为单元录制微课,每节视频时长5-10分钟,数量不少于20个。也可以选择国内外网络学习平台上的优质课程视频资源作为补充。内容难度适宜,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即可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视频的制作形式多样,如教师出镜讲解、PPT讲解、实操讲解、手写讲解、动画演示、人物访谈等。

  2.每节微课应配备适当数量的自测习题,以便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3.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需要,制作或收集文本、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料,建设学习资源库、习题库等。

  三、课程团队

  项目设负责人一名,须为本校在职教师,并承担学校本科教学任务,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项目负责人负责组建项目团队,明确团队成员的分工,组织教学研讨,确定教学方案和项目的实施进度,统筹安排项目建设经费等。参与录制微课的教师应教态大方、语言表达清晰,有较好的教学表现力。

  四、课程的教学设计与组织

  1.应明确告知学生本课程的学习目标、课时安排、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相关规则、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及评分标准、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方法等。应向学生解释课程教学模式的变化之处,鼓励学生积极应对,顺应变革。

  2.设计课前学习任务单,明确课前学习任务和最低要求。课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知识点,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课前学习任务中除视频学习外,还应包含适量的自测题或思考题等。

  3.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对应,无固定模式,不同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转模式。

  4.翻转课堂的课后一般不再布置作业,但课程应设有阶段测验,以检验学生的阶段学习成果。

  5.课程考核采用综合性评价的方式。成绩评定应综合考量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课堂表现以及学习效果等,包括但不限于课前测验、课堂讨论表现、小组学习成果、阶段测验、期末考试或课程小论文等。

  五、在线学习平台建设要求

  1.教师应将课程资源上传至在线学习平台,并按照教学进度按时发布学习内容。

  2.授课过程中,师生应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的功能开展教学互动。

  3.教师应充分利用学习平台上的学习进度记录和数据统计功能,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难点,为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

 全英文教学课程项目建设要求

  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全英文教学课程是提升我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客观需要。全英文教学课程的建设范围为必修课程,鼓励以专业为主线或以课程群的方式进行建设。

  一、授课对象

  全英文教学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全日制本科生、国际学生和港澳台交流学生等。课程的教、学、考全过程使用英语,教师在开课前应对学生的英语基础进行摸底,有条件的课程可结合学生意愿对学生进行遴选。

  二、课程团队

  项目负责人须为本校在职教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具备副高及以上职称,且具有一年及以上国外留学、工作等经历。项目负责人负责组建团队,明确团队成员的分工,组织教学研讨,确定教学方案和项目的实施进度,统筹安排项目建设经费等。担任授课任务的教师,能够熟练使用英语开展全英文授课。有条件的课程可邀请以英语为母语的海外专家、教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

  三、课程资源建设

  1.教材:课程应选择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和教学参考用书,或者可在此基础上自编讲义。

  2.课前预习材料:教师在课前应根据学习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基础等,有选择地向学生发放课前自主学习材料,例如专业词汇解释、课件、英文或者中英文对照的预习材料、预习作业题等,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和课堂讨论效果。

  3.教学课件:课件的内容主要应以图片、表格、动画等形式呈现。

  4.辅助学习资料:教师可将重点、难点内容的讲解制作成微视频,或者引进国外高水平大学同类课程的视频、音频资源,作为学生辅助学习或者课堂讨论的资料。还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适量的英文专业资料作为拓展阅读资料。

  四、课程的教学设计与组织

  1.课程开始时,应告知学生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课程的学习要求以及考核方式等。

  2.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用英语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同时提高其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3.教学内容注重理论知识与学科前沿相结合。

  4.课程考核采用综合性评价的方式。成绩评定应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效果,可以包括课前测验、课堂表现、课程作业、小组学习成果、阶段测验、期末考核或课程小论文等。可以适量布置写作性的作业,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五、课程网站建设要求

  课程网站上要明确告知学生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活动安排、阅读书目或参考资料、课程考核方式等。

  1.课程学习目标,要明确描述出可测量的学习成果,且明确解释学习目标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

  2.明确说明课程学习进度安排、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及课内外互动的要求。

  3.明确说明课程的作业要求、课程评分方法和相关书写规范。

  4.提供课程主讲教师的介绍及联系方式。

  5.为学生提供有助于完成课程学习的相关资源,以及学生如何能获得这些资源,或者提供网站链接。

  6.提供课程教学录像或课堂实录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