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连日的小雨伴随着阴沉的天气,似是为了祭奠一份特殊的情怀。2015年4月3日下午三点,由《击水》报社11级主编孙伟凯领队,第17届当届干部7人及12级老人李晓红一行共9人从苏州出发至杭州,手捧一束洁白的菊花,承载着敬意,开启此次史量才扫墓之行。
晚上七点到达杭州,带着一份期盼与热情,所有人的情绪都很高涨。到杭州必要去西湖,曾经脑海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就真实展示在我们面前。西湖的夜景显得很平静,只有远处黑夜中灯光掩映的青山和塔影可见。我们走在西湖的人行道上,路过淞沪战役国军第八十八师阵亡将士纪念碑,走过白桥,谈论着第二天的扫墓之行与西湖杭州。
旅途的疲惫并没有影响我们的进程,回到旅馆已是晚上十点半。所有人都围坐在一起,聆听11级《击水》主编孙伟凯讲述史量才的生平及《击水》为史量才扫墓的历史。史量才,中国报业大亨,是中国新闻史上创办最早、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的经理。他带领《申报》进入最辉煌的时代,他的一句“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曾经响震一时,即使是在今天,他的这句话依旧可以作为每一个中华儿女和新闻人士的人生准则和标杆。史量才先生在办报上勇于革新的理念和为人处世中坚守原则、不畏强权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而它和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的关系更不能让我们遗忘。1903年,史量才先生创办的上海私立女子蚕业学堂,几经调整与1960年定名为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并入苏大成为现在的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而史先生邀请的郑辟疆院长则成为带领纺院跻身中国纺织行业前列的又一先驱。《击水》自2007年开始每年到杭州为史量才先生扫墓,一是后辈缅怀祭奠先生,二为亲身体会和学习先生的精神、在探讨中为《击水》的未来寻求发展之路。说完历史已是深夜,简单安排了扫墓的流程,大家才入睡。
4月4日下午一点,我们到达杭州西湖区双峰村,双峰村的美丽与幽静立刻吸引了我们。青翠的山峰,一绺一绺的茶树同山脉一齐绵延,茶园中一个个茶农忙着采茶,一顶顶白色蓑帽穿梭其间。雨后的清新化作点点的水雾弥漫,这才是真正的“山色空蒙”,甚至有人发出想要在此安度晚年的感叹!没有城市的喧嚣,即使在杭州这样的繁华都市,史先生独具慧眼选择了这样一处世外桃源长眠。我们走到马婆岭下,找到上山的小道一路而上。山间十分静谧,树木高大耸立,茶树长满林间,溪水潺潺地跃动。雨后的小路十分泥泞,路上铺的石头也长着青苔令人走起来打滑,偶尔一阵小雨飘下更让人不得小心翼翼行走。
下午两点,在行走半小时之后,我们终于找到坐落在山腰的史量才之墓。史先生的墓地依山傍水,由花岗岩制成三个平台由下而上。由于没有清扫工具,我们只能就地取材折断附近的树枝制成简易扫帚进行打扫。女生拔草,男生扫地,中间下雨时大家又急忙撑伞躲雨,史先生的墓地因我们的到来而不再冷清。打扫了一个小时才勉强将墓地打扫干净,看着与刚来时截然不同的样子,大家心里都是欣慰吧。之后,我们正式开始祭奠仪式。我们分成两排,第一排12级三位主编和老人李晓红肃然而立,第二排13级干部站立,11级主编孙伟凯主持。孙伟凯似在和史先生对话一般诉说:“本来应该去年九月来的,结果因为忙而推迟到了今年清明,但是以后每年我们都会来的!请先生看看我们的《击水》报。”为先生送上我们的菊花,洒下一瓶清酒,我们站立一分钟表示默哀。下午三点半,我们祭奠完毕,在先生墓前留下珍贵的合影缓缓离去。
西湖景区因清明节假日而游人如织,而在马婆岭深处沉睡的先辈并没有让我们忘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击水》重传承,精神的传承更是击水的灵魂所在!《击水》的很多理念都与史先生一脉相通,今次的扫墓之行就是一份精神的传承!希望当下的击水人,今后的击水人人能够带领击水一直走下去、越来越好!